“我们的节日• 端午节”小常识

6月12日 ,是我国传统节日—端午节。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,更好地继承传统,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,我们集锦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常识,以飨大家,谨祝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端午节快乐!
一、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
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,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。关于其由来,说法不一,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 ,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“诗人节”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战国时代,楚国大臣屈原遭到保守派的诋毁,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,最后将屈原逐出楚国都城郢。一天,一位在江边垂钓的渔夫问屈原为什么如此失意落魄,他叹气道 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 。”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 ,写下了《离骚》、《九章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不朽杰作 。在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,屈原仰天长叹不已,在写下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 ,抱石投入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。在唐代,端与初同义,五与午相通。按地支顺序推算 ,五月为午月,故初五作端午。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,宰相建议要避讳,就把“端五”改为“端午”,此后,“端五”就改称为“端午”了 。 到宋代,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,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“端午节”,谕令各地官府组织纪念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 ,以纪念屈原。同时,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“卫生防疫节”,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打扫庭院、悬白艾、饮雄黄酒。
二、关于端午节的习俗
(一)佩香囊荷包
端午节来临时盛行挂香囊、佩荷包。小孩佩香囊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。香囊内有朱砂 、雄黄 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做各种不同形状 ,结成一串,五颜六色,玲珑夺目 ,既美观漂亮,又清香四溢,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。而在节前 ,家家户户的媳妇、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,都要用七彩丝线、花布、绸缎等材料,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 ,以赠亲友和佩戴。
(二)吃粽子
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 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  ,出门一望麦儿黄 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。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,而端午节吃粽子,古往今来,中国各地都一样。
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,称“角黍”。到晋代,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。到了唐代 ,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。唐人姚合“渚闹渔歌响,风和角粽香”的诗句,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。宋代时,出现了用“艾叶浸米裹之”的“艾香粽子”。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。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 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核桃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今天流行的“火腿粽子”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。 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 ,璀璨纷呈 。现今各地的粽子 ,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,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,著名的有桂圆粽、肉粽、水晶粽、莲蓉粽、蜜饯粽、板栗粽、辣粽 、酸菜粽、火腿粽、咸蛋粽等等。
(三)送端阳
 “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、腌蛋相馈遗。”如今 ,端午“送端阳”的习俗在民间依旧盛行。端午节这天 ,人们会相互送蛋以示送福气,给团队成员“送端阳” ,体现了上级对部属的关心;给尊者、长者“送端阳”,表达了尊敬感激之意;给亲朋好友“送端阳” ,以联络感情;女婿们可千万别忘了用“送端阳”来孝敬岳母,因为这一天也是我国民间的“岳母节” 。
(四)饮雄黄酒
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,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。古语曾说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 。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,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。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,用雄黄泡酒,可以祛毒解痒。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,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、耳鼻、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 ,意在消毒防病,虫豸不叮 。古诗云:“唯有儿时不可忘 ,持艾簪蒲额头王。”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 ,孩子们拿了艾叶,戴上菖蒲,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“王”字,以辟邪防疫。把雄黄酒洒在墙角 、床底等处,可以驱虫,清洁环境。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雄黄酒外用尚可,饮则有害,必须慎用。
(五)悬钟馗像
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。在江淮地区,家家都悬钟馗像 ,用以镇宅驱邪 。唐明皇开元,自骊山讲武回宫,疟疾大发,梦见二鬼,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绕殿而跑。大鬼则穿蓝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掉其眼睛,一口吞下 。明皇喝问 ,大鬼奏曰:臣姓钟馗 ,即武举不第,愿为陛下除妖魔 ,明皇醒后,疟疾痊愈 ,于是令画工吴道子,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,通令天下于端午时,一律张贴 ,以驱邪魔。
(六)悬艾草菖蒲
端午节挂艾枝,悬菖蒲,可激浊除腐 ,杀菌防病 。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  。用菖蒲作剑 ,插于门楣,可以散发芳香 ,驱赶飞虫,清除污浊空气 ,或将艾叶和苍术、白芷、大黄 、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,能赶走蛇虫百脚,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。此类习俗,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。“杏子黄,大夫忙”,是说端午时分,因为夏季来临,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,百病易生。所以,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、逐瘟疫、除虫害的日子。
(七)送扇子
5月在民俗中又称“恶月”、“毒月”,因5月由春入夏 ,酷热难堪,蚊虫滋生,瘴疠毒霾此时也格外嚣张,易发生自然灾害以及流行病。所以,民间流行端午送扇子的习俗,“端午节讲究送扇子 ,甚至皇上给大臣送扇子,因为这样能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恶鬼,实际上是驱赶蚊蝇,祈福 、纳祥 、避邪赈灾 。”